2009年2月28日星期六

不记得这歌词是哪首歌曲里的了


  不记得这歌词是哪首歌曲里的了
  大弦嘈嘈如急雨,
  小弦切切如私语
  嘈嘈切切错杂弹,
  大珠小珠落玉盘。
  间关莺语花底滑,
  幽咽流泉水下滩。
  水泉冷涩弦凝绝,
  凝绝不通声渐歇。
  别有幽愁暗恨生,
  此时无声胜有声。
  此曲只应天上有,
  人间能得几回闻。
  余音绕梁,三日不绝于耳
  生命中流动的旋律
  游走在心海的精灵 三月不知肉味也

好音乐好心情好生活


  好音乐好心情好生活
  境由心造,乐由心生。我经常在阳光的午后,打开CD机,或听几首民乐,或听几段钢琴曲,静静地享受一段音乐的旅程。一曲《彩云追月》,丝丝古筝,仿佛拨动了我的心弦,让人心动、心颤、心醉。感情丰富的钢琴,伴随薄脆清亮的钟琴,回荡在深远辽阔的音场中,像平静的湖面,清澈而透明。琴声阵阵,似乎将远处的山、天边的云交织在了一起,如同进入仙境一般,令人神往。耳边美妙的音乐,让所有的思绪都沉静了下来,剩下的只有无穷的回味和想象。渐渐我才明白:音乐是我们对世界和生活的报答,并再次创造一个空间和一种情趣。  音乐总是与心情紧紧相连的。我执着于这样一种温情一种感动,我也总是会因为一首歌词而喜欢一首歌,因为喜欢一首歌而去喜欢一种心情。音乐是人类爱和智慧的升华,是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呼唤。人类真切的情感化成了“1234567”,乐声悠扬,抚摸我的心灵,叩动我的心扉,让我为之痴醉。使沉郁的心情变得轻松,浮燥的心情变得平静,干涸的心情变得湿润,平静的心情掀起阵阵波澜。贝多芬说过:音乐是比一切智慧、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……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,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。
  一个人的午后,我总喜欢听一些轻音乐,音乐能让我放松心情,忘却烦恼,不同的纯音乐给人不一样的感受。特别是当听到一些舒缓的旋律时,会有一种莫名的感觉,那是一种优雅,一种淡淡的优雅。在无聊或是不开心的时候,我总会用音乐来调节自己,音乐就是这么神奇,快乐着你的快乐,幸福着你的幸福。  难以想象,如果我们的生活缺少了音乐会是什么样子。夜深人静,斟一杯茗茶,听一曲美妙的音乐,置身于音乐的银河中,解脱自己、舒展自己、升华自己。揽窗远眺,美丽的夜空,月光柔柔,群星点点,音乐冲破凝重的空气,轻松幽雅地溢满书房,溢出窗外。让自己成为音乐精灵,不由自主地陶醉在美妙的乐声里。
  聆听好音乐,拥有好心情,感受好生活。

音乐响起,渐渐安静

  音乐响起,渐渐安静
  班得瑞的轻音乐不同于流行歌曲那样的脍炙人口,那样的雍容华贵,也不同古典音乐那样的死气沉沉,那样的古香古色。班得瑞的轻音乐,是那种干净的透明,像是一块没有瑕疵美玉。
  渐渐的。渐渐的。我沉醉于这种很干净的风格中。不管是骄阳似火的下午,还是万籁俱寂的午夜,总要听听这行云流水般的音乐。
  班得瑞的轻音乐糅合了一种大自然的风格。有时是清醇悦耳的溪水的叮咚流淌,有时是清脆的鸟鸣。有的则是似岁月的年轮般的火车声,一声一声,扣人心弦。          那些音乐,和书籍一样,成为了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
  那些悠远绵长的声音,在我的脑海中一遍又一遍的回响着,跌宕起伏着。好像一部永远看不腻的电影一样,一次次地上映。
  那一刻,我是在听音乐,又像是在看着班得瑞的生活中的一幕幕。总喜欢闭上眼睛,静静地享受着这一切,那份静谧美好,那份跌宕起伏。
  沉醉在轻音乐中,我仿佛到了另外一个世界。那里只有一切的美好。离那些硝烟弥漫的世俗,那些事故的喧闹嘈杂,渐渐远去……
  我总是喜欢在一个安静的空间里,听着班得瑞的轻音乐,那些带些悲伤的曲调,常常听得我有几分心碎了。对于班得瑞的轻音乐,我执着的,不顾一切的喜欢它。
  静静的听。我宁愿在音乐中,完全迷失自己。
  也许就是因为这些动人心魂的声音,才让我的思绪天马行空。有无限的灵感。常常在音乐中沉思,也许就是我逃避周遭一切的表现吧。

音乐之光:弥赛亚

  弥赛亚
  朋友介绍弥赛亚。就在网上找了关于这音乐的一些资料
  艺术从来都是痛苦的结晶。《弥赛亚》,是亨德尔历经苦难之后倾注全部热情创作的一部清歌剧。这部作品的第二部“哈列路亚大合唱”,表现的是耶稣遭受的苦难和复活。这里融入了亨德尔自己的情感和经历的影子。亨德尔在这之前曾经破产贫穷如洗、病倒半身不遂;在这之后更有双目失明的悲惨境遇。身世和精神的痛苦,才使得艺术在心灵的磨砺淘洗中得以升华而变得神圣、高贵而高尚。
  亨德尔的《弥赛亚》,为我们创造出了这样神圣而美好的境界。并不是所有的音乐、所有的艺术,都能够创造出来这种境界的。难怪亨德尔对《弥赛亚》格外钟爱,在临终前八天,抱着病危的残躯,仍然坚持参加《弥赛亚》的演出,出任管风琴演奏。《弥赛亚》中,有亨德尔的心血,更有他的信仰。让蚯蚓般青筋暴露并颤抖的手指弹奏管风琴,看全场的观众肃然起立,一片庄严闪烁的目光和他交融相碰,那是怎样一种感人的情景呀?
  晚年的海顿,在伦敦听到《弥赛亚》时,禁不住老泪纵横,洒满脸颊。他由衷地赞叹:“这是多么伟大、神圣的音乐!”他由此发誓:“我的一生中一定也要创作出这样一部音乐!”看来,海顿的心和亨德尔是相通的。海顿从伦敦回到维也纳,开始创作他的《创世纪》。每天写这部音乐之前,海顿都要虔诚地跪拜在神像面前,把心袒露给上苍。我们现在对自己的艺术还会有这样的虔诚吗?我们不必跪拜在神像面前,我们只要求将手洗得干净一些,将尘埋网封的心抖擞得明亮一些,将我们过早长出的老年斑去掉几颗,每天能够做得到吗?《创世纪》在维也纳演出的时候,海顿已经病卧在床,但他依然坐在安乐椅上出席音乐会。当听到全剧的高潮《天上要有星光》一曲响起的时候,七十七岁的海顿,竟然不顾年迈病重之躯,神奇般从安乐椅上一下子站起来,情不自禁地指着上天高声叫道:“光就是从那里来的!”说罢,他就倒下再未醒来。第一次在书中读到这里时,我被感动得湿润了眼角。以后,每逢想到这里时,都让我的心里泛起激动的涟漪。我的耳边似乎总响起海顿这苍老而激动人心的声音:“光就是从那里来的!”

音乐的功能

  音乐的功能
  有的音乐是一种发泄,有的音乐是一种自言自语,有的音乐是一种浅吟低唱,有的音乐是一种搔首弄姿,有的音乐是一种卖弄风情……我没有听过《弥赛亚》的全剧,只听过其中的“广板”,真是百听不厌。那是来自深山未被污染的清泉,是来自上帝手中为我们洗礼的圣水,或者说是来自天国的音乐,是来自心灵的音乐。据说,《弥赛亚》在伦敦上演,当演唱到第二部“哈列路亚大合唱”的时候,在场的乔治二世深受感动,禁不住肃然起立,躬身倾听,带动得在场所有的观众都站立起来恭听。从此,形成了规矩,在世界各国演出只要演到这里时,观众们都莫不如此肃然起立。亨德尔的音乐和整个音乐大厅连带周围的世界,都充满神圣而庄严的气氛。